纺织服装是长三角传统优势和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产品特色明显、集群效应显著、市场企业活跃、就业带动强劲,被《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建设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十大领域之一。

发展现状和特点
长三角作为国内纺织服装产业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约16376家,占全国比重4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74.81亿元、利润总额1105.8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量40.4%、41.5%。同时,长三角纺织服装主要产品产量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同行业的74.5%;布产量和印染布产量分别占45.2%和72.0%;服装产量占32.2%。
长三角纺织服装规模接近全国一半,6座城市纺织服装企业收入均超千亿元
从城市分布来看,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是纺织服装聚集度最高区域。11个城市占据长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城市排名的前9位,合计超过长三角纺织服装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3。
其中,苏州、南通、无锡、绍兴、杭州、宁波这6座城市纺织服装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均超千亿元。此外,湖州、上海、常州、盐城、金华、泰州、扬州等城市纺织服装规上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亿元。
长三角纺织服装上市企业45家,超全国一半但分布较为分散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拥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国内上市企业45家,占全国半数以上,其中上海市10家、江苏省10家、浙江省22家、安徽省3家。纺织化纤行业前6位龙头企业中5家位于长三角,其中苏州市东方盛虹,桐乡市桐昆股份、新凤鸣,杭州市恒逸石化、荣盛石化5家企业涤纶长丝名义产能市场占有率高达46.9%。
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链高度发达,布局专业化、集群化特色明显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涵盖从纺织化纤、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一镇一品”“一县一品”的专业化产业集群特色突出。据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名单,30个纺织产业基地市中14个、100个纺织产业特色名镇中61个均分布在长三角地区,集群之间协同共生,其中江苏吴江、江阴、常熟,浙江萧山、柯桥、桐乡等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年主营收入过千亿元。
长三角纺织商贸市场发达,“制造+市场”成为集群主导组织形态长三角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起步早、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市场和产业的良性互动促使“生产基地+专业市场”成为纺织产业集群主导组织形态。全国前20家布料及纺织品市场、前20家服装市场中,长三角地区分别占据14家、7家。苏州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绍兴中国轻纺城、中国常熟服装城等知名市场已成为全球性贸易平台。同时,虚拟网络型的纺织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如上海、杭州等地服装电商产业园,以网络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将产业链中的制造环节分离到外市甚至外省,而仅在本地保留设计、品牌和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
主要存在的问题
对标法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先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处于微笑曲线中间环节,多数企业依旧采用模仿加工和贴牌加工的生产模式,设计、品牌、研发等附加值高端环节薄弱,与法国、意大利以设计为先导的服务型时尚产业体系差距较大。此外,海澜之家、雅戈尔、红豆等头部服装品牌企业集中于国内市场,与ZARA、优衣库、NIKE等国际服饰巨头相比,全球化经营水平相对落后,品牌认可度相对偏低。江苏、浙江、安徽均建有独立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区域间和集群内产业同构,协作分工水平较低,纺织服装相关专利也主要在各城市内部完成转让,创新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合作利用。此外,产业链上下游彼此割裂,服装面料与印染、印染与纺织坯布、纺织坯布与化纤原料等未形成稳定协同研发生产的局面,导致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周期较长,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不足。

长三角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间、企业间仍缺少健全的协调机制,远未达到世界级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共同行动能力,同质化竞争较为严重,导致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部分行业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问题严重。由于行业整体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和技术创新动力,难以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结果表现为三省一市规上纺织服装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1%,低于规上工业企业整体水平(6.8%);人均营业收入(80万元/人),也低于规上工业总体水平(132万元/人),发展效益水平不高。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加快,国家对水体、大气等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标准日趋严格,行业现有软硬件实力与强制标准之间存在差异,对高能耗化纤、高水耗印染等行业带来巨大压力。在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时期,推动长三角纺织服装产业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纺织经济以实现行业转型升级仍面临一定挑战。
重点发展方向
强化产品设计与营销,优化产业价值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强化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两个高端环节,来解决产品附加值低的现实问题。通过掌控原料、设计、生产、销售、品牌推广等时尚纺织产业价值链的每个环节,以开放融入的姿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借势义乌国际商贸中心、杭州女装中心、上海时尚中心,鼓励纺织企业建设境内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推动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设计中心、展示中心的建设,通过优化产业价值链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1. 加快平台建设
以设计研发为龙头,建设服务区域企业的牛仔、休闲面料设计研发中心。
2. 强化创意设计
扶持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 拓展营销渠道
政府牵头、行业协会为主、企业参与,结合江浙沪传统节日举办时尚纺织产品展览展示会。
长三角地区产业需要运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经济对新产品的设计、研发、量产和销售进行全过程数字化改造与升级。现阶段,长三角地区正在加快“新基建”步伐,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升级改造、提质增效,才能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技术水平提高,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纺织智能制造水平
深化纺织、服装、化纤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建设,支持浙江创建全国纺织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市。统筹推进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工作,建设一批智能化纺纱、智能化印染、智能化针织、智能化服装家纺车间等,推动服装设计、制造、管理、仓储、物流配送等环节数字化系统的集成应用。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和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进纺织服装企业高水平上云、深层次用云。
加快纺织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
加强款式数据库、人体数据库、版型数据库、服装工艺数据库和服装BOM数据库等行业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工程服务、数据管理等云应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探索“工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新制造模式。
打造数字化柔性快反供应链
立足打造纺织服装全球订单中心,加大对涉及纺织服装行业的平台型企业支持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全球接单能力和国内市场开发能力。立足打造纺织服装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以订单为牵引,引领带动设计、制造、品控、支付、物流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生态化集聚,加快打造柔性快反供应链,扩大要素资源的网络化供给能力。
鼓励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聚焦全球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中心建设需求,鼓励纺织服装企业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建设提供分时、计件、按价值计价等灵活服务的共享制造工厂。支持服装企业利用互联网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发展个性化定制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纺织服装企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预测消费需求,辅助创意设计和产品开发,研发适销对路产品,增强生产与需求的适配关联,促进服装产业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充分发挥长三角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借鉴“飞地”经济模式发展经验,探索建设长三角纺织服装新型合作示范园区,推进产业跨区域协作和梯度转移,可重点在皖东南地区安庆、滁州,苏北地区盐城、徐州等地布局一批以生产制造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合作示范园,在苏州、南通、嘉兴等地布局一批以设计、营销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合作示范园。强化产业合作园的产业链布局设计,吸引集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或与周边纺织服装专业园构建紧密的产业配套协作关系,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纺织服装产业链集群。建立长三角纺织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清单,打通人才培养、人才流通等环节的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各地人才评价标准互认,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供给网络,推动人才需求供给无缝对接。坚持“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双管齐下,重点引进、培育一大批高端设计、技术研发、品牌营销和综合管理等各类人才,优化中端技术人员教育、培训体系,丰富人力资本,实现人才“引进来、动起来、聚起来”。
加快构建纺织品循环体系。全面打造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纺织服装绿色供应链,构建从原料、生产、营销、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的纺织循环体系。持续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纺织服装企业清洁循环式生产,构建完善内部小循环,提高原料、能源、水资源等物质的循环利用能力,进一步减少废弃物产生及排放,实现少排放、“零排放”。